亨廷顿的华人不过百余人,然此地家庭个个都非等闲之辈。我在Herald-dispatch上看到一姚姓家庭的女儿成绩****,被哈佛等多家名校录取。在YMCA锻炼,看到《今日美国》上有一整版的“光荣榜”,是某全国科学竞赛的决赛入选名单,西弗吉尼亚的两人之一,就有我们这里于教授的女儿(这份名单中华人姓名比比皆是)。不要说是理科,就是美国人自己的语言,华裔子弟也在攻城掠地。上周,吴大哥的女儿Julia荣获全郡Spelling Bee的冠军。星期日的时候我又听说,历史系樊教授的儿子在自己所在的小学也成了spelling bee冠军,即将代表学校参加更大范围的比赛。
去年我去Maryland看望Terry一家的时候,Terry说起Maryland的教育。Terry家所在的学区,在整个美国也是数一数二的。即便在这样****的学区,他说每个班级的前十名仍然是亚裔。Terry告诉我,他的邻居曾经酸酸地说:“我儿子又不姓张啊、王啊、金啊这些,怎么可能名列前茅?”
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,导致华人家庭子女这么出色呢?我星期天的时候和培柱兄讨论了这个问题。他说关键是观念不一样。他说他见到美国家长的时候,对方总是问他把儿子送到什么球队了。老美的孩子是半学半玩,注重享受生活,而且大部分人考试得B就行了。中国人得个A-,都会难过得掉眼泪。我自己在雪城上学的时候,有门功课得了A-,我至今仍觉不快。我算是个不思进取的人了,尚有如此心态,可见此心态实在根深蒂固,难以更改。我们来自一个人口众多资源分配不公的地方,我们每前进一步,都必须出类拔萃,否则根本没有机会。这种独特的社会环境,写进了我们所有人的潜意识里。
另外,不要以为“孟母三迁”是古代传说。华人家庭为了教育,三迁四迁的,多的是,直到迁至其能力范围内****的学区为止。培柱告诉我,在北卡的时候,他所在学区很好,有些家长宁可接受更低的收入,甚至夫妻一方失去工作,而特地搬迁过来。
我总结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数学。No child left behind政策侧重的是阅读和数学,而华人家庭在数学方面是有优势的。不过最近一期的《Times》封面文章就是塑造21世纪的学生,其中对偏重数学、阅读的做法提出了质疑,或许这一现状未来会有所改变。
还有一点,是虚荣心和攀比的驱动力。家长好面子,那么自然希望孩子在学校出类拔萃,为此不惜给孩子施压。人都会有这个虚荣心,但是我们中国人表现起来更明显而已。以前在外地认识一个家长,特喜吹嘘孩子的成就,周围人颇为不屑。一日其子上了名校,不是哈佛就是斯坦福。大家得知,便想捉弄他一下,不提此事。结果发现毫无用处,他憋不住,只要遇见,无论话题从哪里开始,话题的最后总是他儿子上某名校了。
可是说笑归说笑,我又何尝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****的人才呢?可是怎样才算“****”?怎么界定?有人做过统计后发现,美国家长希望孩子快乐。东方家长希望孩子成功。那么能不能既快乐又成功呢?一定有办法。无非是家长多辛苦点,多多学习,多多取经,多多引导孩子。如果实在非得舍弃一个,我宁可让孩子快乐。 (博址: http://family.mblogger.cn/berlinf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