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宝善
我在合肥已有了比较宽敞的住房,没想到今春与老伴回故乡江苏宝应农村游玩,竟萌生了在当地建两间新住房的念头。此意吐露,亲朋故友都表示支持。经过草草准备,拉马抬抢,很快干了起来。花了七八万,一个月内,三间向阳敞亮的红色砖混结构房子,竟竖在眼前,我左看看,右瞅瞅,喜不自禁。
是什么因素促使我回故乡建住房的呢
?农村环境优美,安谧恬静。宝应地处古运河畔,西有湖,东有荡,水网交织,树木葱茏,适宜人居。这里是全国平原绿化****县,每到夏秋季节,大运河堤、村镇公路和水渠两旁,茂盛的林木长得树梢搭树梢,犹如条条绿色走廊,前见不到头,后见不到尾,行进其间晒不着太阳,温润而凉爽。我所在的泾河镇灶户村,农民格外勤劳,种田精耕细作,地里庄稼齐刷刷、平展展,甚是爱人。农户家前屋后,拾掇得井井有条,如景似画,显现一片美丽景象。老乡们告诉我,村上有十几户人家,儿女在县城买了楼房,为了孝敬父母,满心满意把老人接到城里居住。可是老人不领这个情,去了没住几天,一个个又跑了回来。问他们为什么?他们说城里嘈杂,邻里之间不熟识,相互很少来往,住在城里闷得慌,哪有农村满眼是绿,鸟语花香,自由自在的好。老年人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,喜欢安静,又害怕寂寞。我退休数年后回农村老家建住房,就想找个快乐而又清静的去处。
建房须有宅基地。我离开家乡已经四十几年,老宅基地早就不复存在。远房的葛二奶奶和马三奶奶伸出援助之手,闻讯后主动找上门说,她俩有块毗邻的旧宅基地,闲置了多年,让我们拿去用,并不求什么回报。结果一个晚上就办妥了转让手续,第二天便开了工。葛二奶奶还把准备自家盖房用的8000多块砖头提供出来,免得我费力费时购买。两位老人真心实意,无私相助,使我十分感动。
这样的好人我们遇到的不是一两位,他们像地里的泥土一样朴实,对人没有客套话,诚实可靠,说到做到。大内弟,二、三、四内弟,还有二连襟等,对我建房倾力相助,搞设计、跑建筑材料、挑土打夯,不请自来,每天从清晨一直忙到天黑,比干自家活还出力上劲。灶户村的几位干部,一有空就到工地上看看,询问有什么困难。村党支部书记杜连生说:“你们老夫妇俩为新闻工作奋斗了一辈子,对灶户村也曾有过贡献。现在退休回来盖两间房子,家乡干群理所当然欢迎和支持。现在村里决定,把你们作为荣誉村民,有事情尽管打声招呼。”辞恳意切,令我无比激动。
天蓝水绿,空气清新,农村好比是个天然氧吧。早晨吸进这种纯净空气,会觉得有种甜丝丝的味道,五脏六腑感到舒服痛快。有人略带夸张地说,吸到这种空气,比久居城里的人寿命大概要延长几年!我常常一大早起来,顺着田埂散步,贪婪地作深呼吸,润肺养身。
农村吃的蔬菜新鲜,品种繁多。青菜、韭菜、大椒、茄子、豆角、西红柿等等,各种应时蔬菜应有尽有。家家有个小菜园,随时随地可以摘取,水淋淋、嫩汪汪,放进同样的油盐佐料,比城里买的菜烧出来好吃得多。
回家乡建住房更主要的是缘于对故乡、故人的情结。我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从宝应农村走出去的,读了大学,当上了新华社记者。这里有我童年时代一起玩耍的伙伴,中小学时期一起背书包上学的同学,工作时一道干事业的战友,做新闻工作后相互探讨怎样为人为文的文友。跨过了几十年岁月的门槛,我们之间以不同方式仍保持着联系,可说情深意长。是他们给了我很大帮助,是他们给我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及创作原型,使我老年之际还保持那么一股激情,一股活力,笔耕不辍,不断有所收获。这一次回来建两间陋室,不是图什么享受,不为个人扬名,而是希冀抓住生命的尾巴,同乡亲们贴得更近些,常接触、常交流,从他们中汲取写作及生命的营养,使自己活得老有所乐,老有所为。
|